1、白话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资料图片)
2、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3、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4、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
5、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6、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
7、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
8、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
9、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
10、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
11、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
12、”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
13、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
14、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
15、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16、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
17、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18、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19、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篇散文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时年作者三十一岁。
20、白居易生长在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疾苦。
21、他幻想着当权者能够选贤任能,治理关下,企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被重用,作出一番大事业,故写下了这篇《养竹记》。
22、借养竹之事充分表达自己慕贤守道、坚贞不渝的志向。
23、文学赏析全文可以分为三段。
24、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
25、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
26、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国府宅东亭时,有感于原先种的竹已“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经询方知其竹现状是与“他人假居”、无人爱惜竹子有关。
27、于是乎,作者“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爱惜并护理竹子将近一整天时间,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韵回报自己,付出真情。
28、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
29、竹子“似于贤”得到人之爱惜和培植,对“真贤”的人又怎么得不到爱惜和培植。
30、竹子与草木,就像贤才与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张扬优点,而是靠人赏识它;贤才不能自我张扬才干,而是要各级领导使用贤才者,才能发现贤才们的才干,重用之。
31、因此,贤才被各级领导掌握着命运。
32、文章以竹喻贤人,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高贵品质,决心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的志向,同时渴望当权者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使他们得以施展才华,对于人才不被重视的现实流露了隐忧。
33、文章描绘竹之形态,观察入微,抒发感慨,真挚动人;行文流畅,语言朴素,不事雕琢,意境新颖。
34、文章风格与其诗歌一样,通俗平易,有为而作。
35、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心情和盼望执政者善待贤才的意愿。
36、通篇率真自然,不事雕琢,文字省净,意境清新。
3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养竹记。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