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应社会各界同心共力,促进更多健康科普精品生产与传播,提升公众科学防癌健康意识。还应提高我国公众胃肠镜检查率,以消化内镜基层普及培训筑起消化道肿瘤‘三早’防线,实现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早治。”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出席“健康中国·健康县域”2022中国县域健康大会,就提升胃肠镜检查率、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和健康科普等话题进行交流分享。(点击可查看视频)
多方助力 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很多人确诊胃癌、食管癌、结肠癌时已处于中晚期,甚至有些人转移后才被发现。尽管不少患者采取了手术、放疗、化疗、中医等一系列治疗,花费巨大费用,但仍面临生存时间较短、生存质量差等情况。因此,提升患者防癌意识、提高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迫在眉睫。
(资料图)
“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疗、早期康复基础上,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早期诊断率,需要临床医师、研究人员、科普工作者、媒体和公众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李兆申建议:一是公众应建立良好生活方式。公众要建立健康目标,多吃蔬菜,少吃肥肉和腌制食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规律,根据自身情况适度锻炼,定期、主动进行体检和高危病变筛查,了解疾病防治知识。
二是基层医院应提高医务工作者规范化操作水平,推进县域专科质量提升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将筛查癌症工作真正落实到县级医院,可实现癌症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各级政府给县级医院在基本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财政支持及设备支持,但技术和人才问题也需要学协会、专家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最新技术、最新治疗理念、最新政策下沉到基层。
三是媒体应传播专业权威的癌症预防科普知识。媒体应打造立体的健康科普知识传播平台,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有专业、有温度、有趣味的癌症预防科普知识,破除“伪科学”,帮助公众轻松获取到专业权威的科普内容。
多措并举 提高公众胃肠镜检查率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道疾病,尤其是早期肿瘤的金标准。但由于人们缺乏对胃肠镜的了解,很多人恐惧做胃肠镜检查,以至于错失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机会。
“我国大部分县级医院已建成内镜中心,具有开展胃肠镜技术的条件。但由于很多老百姓恐惧做胃肠镜检查,我国胃肠癌症高危人群胃肠镜检查比例仍然较低。”李兆申介绍说,为了提高我国公众胃肠镜检查率,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加快人才培养,下沉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公立三甲医院内镜中心优质资源和技术,开展一系列培训工作,将新技术、新治疗理念下沉到基层,提高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规范县级医院内镜中心的配置和基本要求。通过《“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和“全国千县工程”,指导全国各个县医院进行内镜中心标准化配置建设,指导内容包括建设面积、人员配比、设备数量等。
三是通过立体的教学模式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为推进基层医院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通过线上线下学术交流平台培养更多基层医务人员。此外,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还依托学术交流平台开展科普教育和教学,助力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活方式。
多维科普 应当“飞入寻常百姓家”
早筛、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是癌症防控最有效的手段。有专家认为,加强消化道健康科普教育,提高公众消化道疾病认知水平和预防意识,对于加强早筛早诊早治、助力消化道肿瘤防治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保障群众拥有健康身体、高质量的生活,避免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李兆申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基层消化道肿瘤三早防线,医务人员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提高公众消化道肿瘤早诊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服务能力和质量。老百姓也应以预防为主,主动、定期进行筛查,实现早筛早诊早治,最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益。
李兆申认为,专业、权威、有趣、有用的科普作品应落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他对专家、医院医生、科普平台发起呼吁:“专家们要积极开展科普工作,走进基层、社区、农村,为公众提供面对面、近距离的健康普及服务。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老百姓实现‘少跑路’,专家、优质医疗资源多下基层‘多办事’,从而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基本目的。”(张慧丹)